關于城市規劃的論文范文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出現以社會生產力除能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產品為其基本條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于城市規劃的論文范文,謝謝你的閱讀。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關于城市規劃的論文范文篇一
淺論城市規劃
摘要:在當今世界,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集中體現,城市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合作協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種經濟迅速發展,從而帶動了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規劃對發展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城市規劃園林景觀生態環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時間及其作用,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城市的出現以社會生產力除能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產品為其基本條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
一、城市規劃的任務
我國城市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國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和建設條件,布置城市體系;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布局;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綜合部署城市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有秩序地、協調地發展,使城市的發展建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各國城市規劃的共同和基本任務:通過空間發展的合理組織,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從城市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間資源;通過空間資源配置,提高城市的運作效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確保城市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增強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建立各種引導機制和控制規則,確保各項建設活動與城市發展目標相一致;通過信息提供,促進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有序和健康的運作。
二、城市規劃的發展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在中國陜西省臨潼縣城北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姜寨遺址,我們的先人就在村寨選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間的開辟以及防御設施的營建等方面運用原始的技術條件,巧妙經營,建成了適合于當時社會結構的居住環境。可以認為,這是居住環境規劃的萌芽。要實行規劃區范圍內全覆蓋規劃,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重點突出中心城區職能、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合理確定和強化各組團產業依托,切實改善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推進村屯用地結構性調整。規劃期內,逐步實現退宅還耕、退宅還林,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鎮集中;逐步縮小城鎮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促進小城鎮由數量型向質量性轉變;逐步發展壯大組團,與中心城區形成聯系緊密、資源互補的城市空間。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協調共生的城市發展格局。突出社會公益設施建設,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健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合理的級配體系;發揮公共投資導向性作用,促進規劃區空間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省會服務職能,加強現有城市中心的商業、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職能;努力促進以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結合市級文化、會展、體育等專項服務中心的設置,帶動分區級中心形成與發展;以建設文化名城為目標,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推動經營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全面提高社會文化生活質量。
三、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城市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盲目爭建國際化大都市;盲目爭建中心商務區;盲目追求高層建筑;盲目建設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實是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成熟的表現。明確城區發展方向,促進分區發展,為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城區、開發區和縣域經濟發展,在開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城區、開發區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進一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比重,發展集中供熱,加強對汽車尾氣的治理,綜合整治大氣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大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保護好已有植被和各組團之間生態防護綠化帶,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要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四、城市景觀規劃的具體做法
城市景觀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所以,城市景觀規劃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和計劃。要有選擇,有目地,有側重點的進行建設。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確定景觀的活躍元素
在分析了景觀的基礎上,尋找此景觀的特色,最具歷史意義的景觀風貌,作為此景觀的主角。這也是創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劃分特色景觀區
要根據城市景觀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進行建設,并漸漸的強化它的特色,從而繼承和發揚城市的歷史文化。
3、組織軸線景觀
這要通過城市的主要干道來決定。
4、控制景觀視廓
景觀視廓就是為了使各個景觀處于通透的狀態,在各個方向都能欣賞到,而建立起來的景觀走廊。
5、勾勒城市天際線
城市天際線是指自然景觀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輪廓線。天際線輪廓應和景觀視廓相配合,相協調。
五、城市景觀要素
城市景觀要素包括人工景觀要素和自然景觀要素。其中人工景觀要素包括廣場、建筑物、集貿市場、園林綠化、藝術小品、文化遺址。那么,自然景觀有,大小山丘,石頭、湖泊、海洋、古木名樹。這些景觀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貢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六、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關系
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七、結語
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城市規劃成了社會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務艱巨而紛繁,這也說明它豐富的活力。城市永遠在發展,城市問題也總是相伴而生,但人類必將更為自覺地運用廣泛的知識與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城市環境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規劃工作從最初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起,最終要落實到物質建設上,形成供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形體環境。
城市規劃是建筑和園林建設的前提,并為所需的空間準備條件,城市規劃研究的進展也為建筑學和園林學的開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規劃師與建筑師、園林設計師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三學科的有機結合和協同創造,勢必將形體環境的建設推向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
陳易《自然之韻――生態居住社區設計》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關于城市規劃的論文范文
規劃局年度工作總結開頭結尾模板范文
規劃局年度工作總結開頭結尾模板范文 **年工作總結開頭結尾模板范文
**年,蘇州市規劃局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江蘇省住建廳的關心指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三區三城”總目標,突出規劃引領,加強規劃管理,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各項工作任務都取得了新進展。一年來,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規劃編制先行,積極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1.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為核心,深入推進各層次規劃編制和研究
編制《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30》是首要工作任務,該項工作于7月啟動,前期的《蘇州市城市發展戰略研究》、《蘇州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和《專題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已有序推進。圍繞建設“一核四城”的目標,抓好太湖新城、高鐵新城、蘇相合作區等重點片區的規劃,完成了太湖隧道工程規劃設計方案的選擇,確定了太湖隧道的線位和建設時序,完成《蘇州高鐵新城片區總體規劃》并報蘇州市政府批準,完成蘇相合作區東部片區控規和相城區北橋片區控規編制工作。在已批準的新一輪太湖度假區總規基礎上,積極推進度假區中心區控規修編工作。做好市政府重點項目、實事工程規劃工作,完成了《虎丘濕地公園詳細規劃》、《虎丘地區綜合交通規劃》、《虎丘312國道以北地區城市設計》并報市政府批準,開展了《虎丘正山門核心區域整體設計》和《虎丘老街整體策劃及方案設計》,完成了梅巷老新村改造控規調整工作。繼續推進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整合、修編工作以及城市規劃區內鄉鎮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了《平江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梅巷地塊調整》、《吳中區越溪副中心控規調整》、《蘇州市吳中區郭巷街道控制性詳細規劃(除尹山湖地區)》、《蘇州市尹山湖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并報市政府批準,完成了《蘇州市近期建設規劃(2015—2015)》和《蘇州市吳中區郭巷街道北部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了《蘇州市市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提出了市域軌道交通線網的規模與布局方案,以及實施時序和近期實施計劃等。為加快吳江撤市設區后融入中心城區的進程,完成了《蘇州中心城區與吳江區交通一體化規劃研究》。為構建安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體系,完成了《蘇州市中心城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20xx~2020)》及高新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組織開展太湖新城有軌電車規劃,整合吳中、吳江城市輕軌、公交與有軌電車站點,形成太湖新城的公共交通體系。立足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生態規劃的嘗試,開展高新區生態總體規劃、高新區科技城智慧谷生態優化規劃、太湖新城創建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區規劃。抓住第九屆江蘇省園博會在蘇州舉辦的契機,完成了園博會概念方案規劃,為推廣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生態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先進理念與技術提供良好的平臺。
2.以推進鎮村規劃工作為抓手,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獲批國家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推進鎮村規劃工作。先后完成了《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總體規劃》、《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總體規劃局部修改(20xx-2020)》、《吳江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以及相城區黃埭鎮黃埭片區、黃埭鎮東橋片區、望亭鎮望亭鎮區、高新區通安老鎮(含樹山地區)等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論證和報批工作。按照建設“美麗鎮村”的總要求,部署開展新一輪蘇州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工作,組織開展了市區(含吳江)共計35個鎮(含涉農街道)的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指導了4個縣級市的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工作,督促各縣市加快推進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工作。目前,市區鎮村布局規劃已全面完成,并通過江蘇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論證,張家港、常熟已全面完成,昆山、太倉基本完成。為切實指導71個試點村莊開展工作,引導當地村民在新建、改建民居的同時,保持江南水鄉建筑風格和特色,提升村莊整體建筑風貌,我局對試點村的農房建設提供了20套精選方案。
3.以設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為契機,大力推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
根據住建部批復設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的要求,為探索新時期名城保護工作新思路、新做法,破解名城保護工作難題,完成了《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5~2030)》。該規劃已通過省政府批復同意,將成為我市新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依據。同時,進一步加大古城保護力度,完成了《天賜莊片區保護規劃》,加緊推進《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積極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吳中區木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金庭鎮東村保護規劃,會同市文物局聯合開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活動,常熟市古里鎮和吳中區楊灣村、三山村、東村被省政府命名為第七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為有效保護好歷史文化資源,會同文物部門開展了全市2 1 2 3
城市規劃方案怎么寫?都包含哪些內容
碑林區 ■區域定位:以科研文教、旅游、商貿為主導產業,具有良好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西安市主城區的功能區之一。 ■用地規劃:建設文藝路演藝基地,形成市級文化娛樂中心。在每個居住組團內建設居住區級文化中心,包括圖書閱覽室、一處300—500座的多功能電影院以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娛樂設施。在各居住小區建設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人活動室。以萬達廣場為中心,調整周邊用地,形成商業、金融中心片區。完善其他片區內如東關正街、長安中路及邊家村商業設施建設。 舊城區原則上不再建設成片的住宅區,降低建設密度,行政職能逐步外遷,舊城區功能主要以旅游和商貿為主。 至2020年,居住用地為1016.53公頃,占碑林區總用地的44.20%,人均居住用地約17平方米。新增中學2所,小學4所。 雁塔區 ■區域定位:以科研文教、商貿、居住、文化旅游為主的社會經濟繁榮、人文環境薈萃、生態環境和諧的新型城區。■功能分區:北部為商貿旅游服務區,東南部結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護區發展為旅游生態度假區,南部為文教科研區,西南部為高新技術產業區,西北部為居住和無污染產業的綜合新區。■用地規劃: 商業用地:新增區級商業金融中心5處,形成“一心、兩翼、三軸”的商貿體系結構。 “一心”指小寨商圈, “兩翼”指以高新區商業核心及曲江商務會展中心的發展為契機,帶動雁塔區東、西兩片區商業設施的發展。“三軸”指長安路,小寨東、西路,三環路兩側帶狀區域。科研教育:人均教育科研用地5.7平方米/人;市級教育科研基地兩處,位于長安南路東側及曲江雁翔大學城。 蓮湖區 ■區域定位:以現代裝備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文化業為一體的、保持古城風貌的商業和居住綜合區。■功能分區:呈“三心”、“四軸”、“七片”區的發展模式。老城區定義為城市商業區,定位為市級商業副中心的土門商業中心與老城區形成商業主軸線。依托玉祥門和西門形成環城西路休閑商務中心。■近期建設: 重大項目:大唐西市;大明宮地區城市改造;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大興新城改造規劃;三民村土地儲備規劃。市政項目:大慶路、漢城路等道路的拓寬改造工程,以及桃園路、勞動路等道路的打通工程。增設漢城路與紅光路、大慶路昆明路交叉口的分離式立交建設。建設西安地鐵1號線。建設4座110千伏變電站和一座330千伏變電站。 新城區 ■區域定位:以商貿業、旅游業、高新產業及科教為支柱,以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建設為契機,建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態環境優美、空間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區。■功能分區:大明宮地區:將遺址公園建設、地區改造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大明宮遺址公園為依托,逐步形成遺址保護、文化旅游、商貿、居住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環境優美的城市新區。 老城商貿區:形成集高尚購物、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特色的西安市核心商業區。綜合居住區:除老城外集大型商業、醫療、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居住區。高新產業區:借軍工產業北遷的契機,將傳統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科技產業方向進行調整,成為西安市東部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未央區 ■區域定位:西安市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居住、教育、工業、物流、文物和生態保護功能為主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功能分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浐灞河生態區、大明宮新區、草灘文教區、鐵路北客站門戶區、西咸共建區、六村堡空港區、行政商務區、未央湖度假區、漢城古遺址保護區、阿房宮古遺址保護區。 ■文保規劃:劃定漢城遺址、大明宮遺址、阿房宮遺址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確定保護要求;保護鐘樓—張家堡廣場的視線通廊,大明宮遺址—漢城遺址的視線通廊。■近期建設: 重點區域:行政中心,北客站新區,大明宮新區,大明宮建材市場新區,浐灞河生態區,草灘大學城及未央路以東大學城。重點項目:鐵路北客站,地鐵二號線,污水處理廠三處,城北供熱中心,變電站9處及立交橋6處。 灞橋區 ■區域定位:西安東部新區、宜居新地、商貿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態新灞橋。區域職能包括居住、生態旅游、商貿、文化娛樂、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等。 ■功能分區: 文化娛樂設施:加強紡織城地區的文化娛樂設施建設,結合當地商業的迅速發展,建成市一級文化娛樂中心。 物流業布局:建設國家級物流園區新筑綜合物流園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改造和提升市域物流中心紡織城紡織品及服裝物流中心。 旅游:結合城市濱水景觀空間,以廣運潭為重點,打造西部第一水城,建設涇渭浐灞濱水游憩旅游板塊。■綜合交通:新增互通式立交5座,分離式立交10座;規劃公共停車場58個;規劃三處公交保養廠;規劃有5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經過。 臨潼區 ■區域定位:以自然風景、歷史文化及文物旅游為特征的現代化國際旅游名區。到2020年,臨潼區規劃期末市域城鎮人口為26萬人,建設用地33.5平方公里。■功能分區:依據區域職能定位,區內共分為6個組團:驪山組團:以舊城區為基礎形成臨潼城區的核心區,是城市的標志性區域,以旅游度假、商業服務和生活居住為主要職能。 代王組團:是秦始皇陵博物院的生活配套區?熏主要承擔生活服務和機械加工等職能。新豐組團:倉儲、交通運輸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區組團:以居住、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是新的城市政治中心。代新工業園組團:以機械加工為主,以發展旅游加工產業為副的生態型工業園區。唐文化組團:輔助驪山組團旅游服務,以發展溫泉休閑、旅游度假服務為主要職能。 長安區 ■區域定位:科教文化中心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生態民俗旅游度假區;建成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科教文化旅游型城區;重點發展商貿、旅游服務、金融等第三產業,成為市區的金融商貿副中心區、文化娛樂旺區、科教培訓基地;與雁塔、碑林、蓮湖、新城一起共同構成全市的城市中心。■土地規劃: 居住用地:確定合理的用地結構與用地指標,強調與城市發展形態及發展方向相適應。按居住區生活組織次序的原則,3萬—5萬人為一個居住結構單元規劃。中小學:在城市新發展居住用地中增設中學、若干個小學及部分教育科研用地,以保證學生出行的安全距離。規劃小學44個?熏規劃中學23個。公共綠地:在中心城區內共布局4個區級公園,在中心城區內規劃7個規模不等的綠化廣場,公共綠化總面積1319.26公頃。 閻良區 ■區域定位:根據西安市總體規劃市域城鎮體系確定為—閻良航空科技城。■功能分區:形成“四區、五軸、兩帶”的城市用地布局結構。“四區”:即生活商務區、航空工業建成區、航空科研區、航空產業配套區。 “五軸”:即由迎賓大道、振興路、人民路、關中環線和北部規劃路形成的5條城市主軸線。“兩帶”:即由西禹高速、西韓鐵路線沿線防護綠化形成的綠帶。 關于物流園區 構架要好 一定要大 成本均攤 就會低 價格就會有優勢 再把服務做好 就OK拉
關于城鄉規劃的論文范文
城鄉規劃學科調整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促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于城鄉規劃的論文范文,謝謝你的閱讀。
關于城鄉規劃的論文范文篇一
城鄉規劃理論
摘要: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使我們的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將城鄉規劃學科調整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這對于解決學科發展被制約的困境,推進當代我國城鄉規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促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城鄉規劃理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our countr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djus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evel 1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中圖分類號:F59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將城鄉規劃學作為獨立的一級學科進行設置和建設,是我國國情所在,是從傳統的建筑工程類模式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綜合發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使我們的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將城鄉規劃學科調整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這對于解決學科發展被制約的困境,推進當代我國城鄉規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促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鄉可持續發展
區域協調是城市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一些區域協調可以依賴法律實施,但大部分的情況是自愿的合作。在這樣的組織中,規劃或公眾參與完全是志愿的,決策者和規劃師遵從這樣一種方式工作,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來自公眾的支持。這種自愿的合作組織在協調區域不同城市的利益過程中會發揮一定作用,幫助城市做出更好的決策,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公眾參與。但某些情況下會有來自地方的反對和阻力,確實需要強制實施。可持續城市是指城市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資源相協調在規模(人口、用地、生產)、結構、等級和功能等方面能夠持續變化和擴大,能夠進行自我升級、改善并實現結構的持續性轉變。建設可持續城市是以城市的社會、經濟狀況、環境和資源等因素為基礎,在資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過均衡的分布農業工業、居住區、交通等城市活動,做出科學的城市總體設計,促使城市新的結構、功能與原有結構、功能及其內部的和諧一致,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數量、規模和結構由小到大、由不協調到協調、由非可持續性到可持續性變化。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地方文化的延續和創新。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面貌和人們觀念迅速改變,這種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西方學者的懷疑。在發達國家,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被不斷挖掘和利用。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歐,城市決策者本著利用藝術、傳統和其它文化資源吸引旅游、創造就業機會的目的,發掘地方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如在德國魯爾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被認為是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文化特色的發掘、保持和創新為這一老工業區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與設計
在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區域和城市發展規劃,以及城市設計、詳細規劃等各個層次的規劃都需要關注可持續性,以保證發展戰略落實到各個空間層次。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與設計首先應從本質上理解城市自然過程的意義,并將其作為城市開發建設的指導,做到根據生態原則來利用土地和開發建設,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在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中,構筑城市設計框架的目標將重點強調自然資源和建成環境的保持。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將建成區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場所。可持續的城市設計原則將對現狀建筑、基礎設施和道路的接受和再利用以及可循環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其次,可持續發展鼓勵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以及景觀的保護。任何新的建材應當從可持續的資源中獲取,像木材就應當從管理良好的可持續森林中獲得。 第三,在新建成地區,建設的模式要將分散的活動區之間消耗能量的出行減少到最少,同時還要減少建筑內部運行消耗的能量。 未來的發展必須滿足國民對食品、礦物、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需要 不過,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應當遵從環境的目標,并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所確立的準則。任何新的建筑應當通過靈活的規劃設計以適應其使用年限中不同的使用要求。交通系統服務與新的城市結構,將不得不“在服務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維護未來生活質量之間尋求平衡”。對城市環境進行重新整理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城市設計專業是一個獨特的挑戰。同樣,經濟增長也面臨相同的前景,它必須在提高生活水準的同時使城市更富可持續性。
三. 城鄉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
交通需求是一定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使用的派生需求,不同的空間布局結構和功能聯系方式,通過影響居民個體的出行行為選擇過程,進而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統,并最終產生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后果。我國現階段的城市規劃、交通規劃對于低碳城市尚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導致我國目前有些城市規劃實踐與低碳城市的目標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本研究由理論整理入手,繼而通過實證研究支持,提出一套低碳城市發展目標下的城市空間與交通的規劃策略。研究分別從區域層面、總體規劃層面及詳細規劃下的居住區和街區設計三個層面來研究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形態。
從區域層面而言,我國城市與區域的交通建立在“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的評價標準上,加之區域土地使用模式多為粗放式,兩者合力產生了高能耗的基于小汽車的區域空間布局。對比現狀缺乏交通考慮的無序的區域發展模式,更合理的都市區發展模式應是結合有軌道或區域公共交通引導的走廓模式,通過空間整合與控制小汽車的數量,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目標。另一方面,傳統規劃理論中強調的一個就業居住平衡的城市和功能上的“自我平衡”被驗證并不能降低對機動車的依賴,而應是在提高居民就地就業率的基礎上利用高效的公交系統將各城鎮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形成區域平衡。從總體規劃層面,研究從城市密度、開發強度、城市形態與空間結構等角度分析了其對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影響。基于國內外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提出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規劃原則:①應當以短路徑出行為目標的土地混合使用;②適合行人與自行車使用的地塊尺度;③以公共交通可達性水平來確定開發強度;④堅決地限制小汽車的使用的策略。從詳細規劃層面,研究從居住區規范入手,分析其積極性及不足,并與美國《綠色低碳社區發展評估系統》的內容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居住區的設計仍然偏重于物質環境層面,對人的行為少有涉及,也沒有明確的低碳指標。研究從街區尺度、規模、用地開發強度等角度分析了“大盤”、“巨型居住社區”、低密度住區產生的原因及對低碳節能居住的影響。
最后,研究對軌道交通站點社區居民的交通出行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新區由于客流有限、發車間隔較長,單純的普通公交接駁不能滿足城市邊緣地區軌道交通接駁需求。規劃必須確保城市新區市民出行的選擇多樣性,除了提高普通公交覆蓋率和整體服務水平,還要通過多模式交通換乘的方式來提高城市邊緣區軌道交通的服務半徑,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規劃階段需要對步行、自行車的接駁方式,自行車停車設施作出更多的重視。研究最后對低碳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①城市規劃必須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終極方案,并且需要針對目標建立評價的準則;②城鎮體系的規劃應結合區域性公共交通體系的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城市無序蔓延,降低交通能耗;③鼓勵適度的用地混合,考慮建立在綠色交通體系上的居住與就業的動態平衡關系,避免巨型或單一化的功能分區。提倡小尺度街區、土地混合使用的開發模式;④未來中國可持續低碳城市的結構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聯絡的自行車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棄自行車就是放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努力促進“綠色交通”;⑤城市形態結構形態的構建采用網絡嵌套的理論來對中心地理論的實際應用局限進行修正,大型公共設施的建設要與公共交通樞紐相結合;⑥開發強度取決于公共交通的可達性,這也是確定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個基本依據。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關于城鄉規劃的論文范文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