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資質分級標準2021
2021年測繪資質分級標準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通用標準
一、主體資格
1、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法人中阿里甲級測繪資質的甲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0萬元;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200萬元;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100萬元;丁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萬元。申請導航電子地圖制作資質阿里甲級測繪資質的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6000萬元。
2、以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為主要業務的單位,應當設有相對獨立建制的測繪生產機構和主管測繪生產的負責人。
3、申請測繪資質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主體資格,依照《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來華測繪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專業技術人員
1、本標準所稱高級、中級和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是指經具備相應職稱評定資格的機構頒發或認可的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
2、未取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其他測繪從業人員,應當通過測繪職業技能鑒定。
3、本標準所稱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是指地質、水利、勘察、物探、道橋、工民建、規劃、海洋勘測、土地資源管理、計算機等工程技術人員,或者能夠提供其在校期間所學專業開設測繪專業為必修課程證明的工程技術人員,但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50%。申請地理信息系統工程、互聯網地圖服務資質的單位,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70%。
4、同一單位申請兩個以上測繪專業的,對人員數量的要求不累加計算。
5、法定退休人員、兼職人員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人員不得計入專業技術人員。
三、儀器設備
按各專業標準核算儀器設備數量時,非本單位所有的儀器設備、租借的儀器設備、檢定有效期已過的儀器設備或者不能正常使用的儀器設備等,均不能列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性能指標更優越的儀器設備可以替代某一專業標準所規定的相應儀器設備。
使用通用測繪專業軟件的,應當通過國家測繪局組織的測評。
四、辦公場所
各等級測繪單位的辦公場所阿里甲級測繪資質:甲級不少于500平方米,乙級不少于250平方米,丙級不少于80平方米,丁級不少于40平方米。
五、質量管理
1、質量保證體系認證阿里甲級測繪資質:甲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通過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丁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
2、配備專門的質量檢驗機構和質檢人員:甲、乙級測繪單位質檢機構、人員齊全,丙級測繪單位配備專門質檢人員,丁級測繪單位配備兼職質檢人員。
六、檔案和保密管理
1、有健全的測繪成果及資料檔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和相應的設施:有明確的保密崗位責任,與涉密人員簽訂阿里甲級測繪資質了保密責任書;明確專人保管、提供統計報表;建立測繪成果核準、登記、注銷、檢查、延期使用等管理制度;有適宜測繪成果存儲的介質和庫房。
2、資料檔案管理考核:甲、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丁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
七、測繪業績
凡申請測繪資質升級和變更業務范圍的,應當具有以下業績:
1、獲獎情況
申請甲級:近3年內獲得不少于2項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優秀測繪工程獎。
申請乙級:近3年內獲得不少于1項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優秀測繪工程獎。
2、業務規模和質量水平
申請甲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1200萬元,且有3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申請乙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400萬元,且有2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測繪資質分級標準是什么?
1、申請甲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1200萬元,且有3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2、申請乙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400萬元,且有2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3、申請丙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80萬元,且有1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擴展資料
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甲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通過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丁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
資料檔案管理考核:甲、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丙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丁級測繪單位應當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取得通過考核的證明文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測繪資質分級標準
中國政府網—關于印發測繪資質管理規定和測繪資質分級標準的通知
高德地圖是屬于哪個公司?
高德地圖屬于阿里巴巴集團。高德是中國領先的數字地圖、導航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于2002年成立,2010年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品市場。高德具備國家甲級導航電子地圖測繪和甲級航空攝影的“雙甲”資質,其優質的電子地圖數據庫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交易完成后,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并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
高德地圖的功能
豐富的出行查詢功能地名信息查詢、分類信息查詢、公交換乘、駕車路線規劃、公交線路查詢、位置收藏夾等豐富的基礎地理信息查詢工具。高德是中國領先的數字地圖內容、導航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測繪航空攝影甲級資質和互聯網地圖服務甲級測繪資質“三甲”資質,其優質的電子地圖數據庫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測繪資質分級標準
《測繪資質分類分級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修訂發布的標準阿里甲級測繪資質,重新對測繪資質管理作出政策規定。一、本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專業標準兩部分。凡申請測繪資質的單位,應當有法人資格,并同時達到通用標準和所申請專業類別的專業標準要求。
取得乙級測繪資質的測繪單位應在專業標準規定的作業限制范圍內從事測繪活動,甲級測繪資質無作業范圍限制。
二、申請單位應當提交下列材料的原件掃描件,并對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阿里甲級測繪資質:
(一)法人資格證書。
(二)符合專業標準規定的專業技術人員身份證及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的材料,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的退休材料和勞務合同;測繪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證書和職稱證書,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證書或職稱證書。
(三)符合專業標準規定的技術裝備的所有權材料。
(四)符合通用標準規定的材料。
(五)申請甲級測繪資質的,應當提供符合專業標準規定的測繪業績材料。
三、對在本標準實施前測繪單位已有的用于申請測繪資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不離開本單位的前提下,實行“老人老辦法”,原有專業和職稱等級繼續有效。沒有測繪專業高級職稱的注冊測繪師可以計入中級測繪專業技術人員。
申請甲級測繪資質需要哪些條件
測繪資質辦理相對于其他的資質辦理要容易一些,當然想要辦理測繪資質,對該資質的整體脈絡需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本次就分享辦理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基本條件
合法合規的公司主體,對于公司名稱原則上無特殊限制,對于公司類型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全民所有制,合伙企業等。對申報測繪資質的公司主體的出資形式有明確界定,目前只能是內資公司。
對于申報主體辦公場所面積的要求:甲級測繪資質辦公場所不少于600平米,其中檔案室不少于50平米;乙級測繪資質辦公場所不少于150平米,其中檔案室不少于20平米;丙級資質不少于50平米,其中檔案室不少于10平米;丁級資質不少于20平米。
要求檔案室必須具備三鐵一器及六防也就是防強光、防火、防潮、防有害氣體、防蟲、防盜,且檔案室中不能連接外網,對于存儲信息數據的電腦應該做物理隔離;另外就是要將測繪成果管理制度進行上墻且做好后期成果調閱登記處理。
對于技術人員的要求:注冊測繪師,高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初級工程師。以上人員的證件都需通過正規的評審部門頒發方可有效。
并且所有技術人員需需要滿足:畢業證可以網查且學歷真實有效;初級職稱需大專畢業2或3年以上,本科畢業滿1年以上;中級職稱需滿足大專畢業7年以上,本科畢業滿5年以上;高級職稱需滿足大專畢業滿15年以上,本科畢業滿10年以上。
二、辦理流程到底
流程大概是:單位申請-市經辦人初審-市級局長轉報-經辦人待受理-經辦人受理-省經辦人審查-省級處長審核-省經辦人發證。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省份的資質審核周期不盡相同,整體來說一般是3個月左右能夠下證。
甲級資質需要經過三個不同級別的自然資源部門進行審批,最終要到自然資源部;
乙級資質一般是由市自然資源局和省自然資源廳來審批;
丙丁級資質一般是直接由市自然資源局審核,然后轉報至省自然資源廳進行簽批發證即可。
左“抗”阿里右“懟”滴滴,美團能否稱霸出行江湖?
“沒有‘宮斗’,沒有不和,也沒有任何組織的糾葛。”美團收購摩拜7個月后,胡瑋煒還是決定離開摩拜。
盡管胡瑋煒表現的一派風輕云淡,但當美團推出黃色的美團單車時,摩拜員工、或前員工們,還是感覺相當“堵心”:畢竟黃色是老對手OFO的顏色,意味著“敵人”。
只是當時誰能又能想到,時至今日,“敵人”與摩拜都已不再,共享單車江湖唯余美團、哈啰與青桔,而后兩者的背后,則是阿里和滴滴。
01
小胡已離開,老王在路上
摩拜的交接過渡期已近尾聲。
近日消息,摩拜創始人胡瑋煒退出廣州摩拜 科技 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李洋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據媒體梳理,這也是胡瑋煒退出的第十七家摩拜系公司。
2018年美團收購摩拜后,胡瑋煒與李斌、王曉峰一齊退出了北京摩拜的自然人股東身份,胡瑋煒還在2019年的7月5日讓出了執董、經理和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由美團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王慧文接任。此后,胡瑋煒陸續退出摩拜系公司,天眼查顯示,目前胡瑋煒仍在貴安新區摩拜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上海摩騎 科技 有限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
雖然權力更迭仍未徹底完結,但摩拜單車早已消失,留下來的是美團單車,以及美團在出行江湖再戰N年的決心。
王對王的局面結束之后,共享單車戰場幾經起落終于復蘇,已成美團與滴滴系青桔、阿里系哈啰三足鼎立之勢。作為美團在本地生活和打車賽道的老對手,阿里和滴滴又成了美團在共享單車領域的勁敵。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有兩個打車平臺才能有保障”、 “美團打車,給你多一個選擇”。2018年4月王慧文說出這段話時,正是美團與滴滴在打車賽道爭奪最激烈的時刻。
美團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2018年與滴滴對標的價格戰中,美團網約車相關成本從2017年的2.9億元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44.6億元,2018年甚至有一個月燒掉3.7億元的記錄。但補貼帶來的短期效果并未能持續,極光數據顯示,停止補貼后的2018年6月30日美團打車DAU數據為16萬,與峰值相比下降超過41%。
最終,美團不得不放棄單打獨斗式的美團打車,轉做類似高德、百度的聚合打車平臺。只是,脫離了大眾普遍接受的C端地圖應用支持,美團接入的聚合打車平臺究竟如何,仍待驗證。
從結果來看,美團雖然在幾年內迅速完成了在出行領域的跑馬圈地,卻并未顛覆對手。好在,主攻出行江湖,拓展美團賽道,努力完成吃、玩、住、行綜合性生活服務大閉環的選擇,還是在上市前給了眾多投資人信心,讓美團在上市時獲取了一個不錯的價碼。
只是如今,送走胡煒瑋之后,曾經力推美團打車業務、參與收購摩拜,撐起美團出行版圖的王慧文,也將離開。
“生活需要真相,也需要假象”。在大眾對王慧文不久前發布的這條朋友圈反復解讀之后,官方給出了如下回復:S-team成員王慧文的退休時間并無調整,工作都在正常進展中,仍將在2020年12月退出公司具體管理事務,后續老王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并任美團終身榮譽顧問、“互聯網+大學”特別講師。
胡瑋煒的翩然離開留下了摩拜的市場份額和巨額債務,老王的告別卻不知對美團意味著什么。
02
左“抗”阿里,右“懟”滴滴
可以肯定的是,美團出行仍在繼續戰斗。
今年4月,滴滴旗下青桔單車獲得10億美元融資,創下共享單車史上最大規模融資記錄。這一事件被業界看做引發新一輪共享單車大戰的導火索。或許,也是新一輪出行版圖爭奪戰的導火索。
競爭是全方位的。
客單價更高、變現機會更大的電單車成了今年共享單車的主力先鋒。8月,美團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共投入了近30萬輛電單車,今年要在電單車業務上持續加碼。10月9日,哈啰出行宣布,哈啰單車、助力車等業務完成了對全國超400+城市的覆蓋。10月10日,青桔發布騎行數據報告,國慶黃金周期間,與去年同期相比,共享電單車騎行需求量增加16%。
于此同時,隨著哈啰打車上線,新一輪的打車補貼大戰似乎也近在眼前。
10月29日哈啰出行新業務“哈啰打車”低調上線,主打低價“普惠戰略”,以解決“打車難,打車貴,選擇少”的行業痛點。滴滴則推出花小豬征戰下沉市場,并提出0188戰略。再加上9月提交招股書的出行新秀嘀嗒,共享出行江湖又將迎來一波風雨。
相關報道顯示:“目前用戶通過美團聚合打車平臺的專享入口打車,每單可獲20%到30%的優惠。”
更燒錢的顯然還是造車業務。“過去我說造 汽車 沒有幾十億、幾百億的投入,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但是今天,我認為這個數字,沒有幾百億、幾千億的投入,要在 汽車 領域有所作為幾乎是不可能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如是說。
幾乎每一個出行細分賽道,美團都已與阿里、滴滴短兵相接。但與財大氣粗的阿里和業務相對單純的滴滴不同,當團購、外賣、出行這幾大“燒錢”賽道疊加在一起,美團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這幾大業務板塊中,又數核心業務外賣壓力最大。
2019年,美團的騎手數量達到近400萬。財報顯示,當年美團營收490億元,8成收入用于支付騎手工資,花費411億元左右。
03
無人車能否成為“必殺技”?
此時,美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美大智達 科技 有限公司獲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甲級測繪資質(即高精地圖資質),不得不說是一大利好消息。
作為自動駕駛的準入資質,已經布局具備無人配送能力AI智慧門店的美團,獲取這張證書的時間并不早。旗下擁有最大C端地圖平臺高德的阿里在高精地圖、時空數據方面的建設能力,早已是業內佼佼者。而滴滴作為出行領域的頭部玩家,也已于2017年10月獲得高精地圖資質,并于近期完成自建地圖的大規模切換。
但畢竟,資質在手,自動駕駛和無人配送方面業務的就可大大提速。但與大眾想象不同,至少短期內,無人車尚無法成為美團縮減成本的利器。
“以人力成本為例,一線城市外賣員的人力成本超過10萬元每年,而無人車考慮3-5年的壽命和充電、維修等成本,綜合計算,無人車大規模推行的價格閾值在每臺15萬元左右。”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此前透露。
“目前無人配送還是小規模的測試運行。未來來看,五年內應該會在一部分三線城市看到配送的部署。”他表示,無人車所需的傳感器、底盤硬件、及計算單元,價格都在飛速下降。目前,價格已非關鍵因素,算法的優化和設計才是關鍵,同時,尚不明確的政策法規,也在限制無人車的落地速度。
在 科技 創新領域,美團優勢并不明顯,前段時間美團云的關停,也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上個十年,美團基本都是在做商業模式和應用的創新。”為此,王興也在內部信中提出,未來的十年要加大 科技 研發,做到商業應用和 科技 研發并重。
美團發力的同時,競爭對手們也在跑步前進。
本地生活領域,餓了么和阿里集團完成整合,不僅在用戶和流量方面與集團打通,餓了么的產品技術等基礎設施也上了阿里云,這標志著兩者之間的融合徹底完成。而阿里旗下無人配送機器人小蠻驢,近期也在浙大校園中開啟試用。
另一方面,滴滴已基于自身出行完成了“地圖中臺”的構建。這一能力支撐了滴滴出行平臺龐大的內部系統和應用服務,智能派單、調度、供需預測、拼車、客服、判責等業務系統,都高度依賴這一模塊。
行業不會反復掉進同一個坑里,出行競爭正在趨于理性,新戰局逐漸轉向成本控制和精細化運營的比拼。把復雜的玩法層層剝開,巨頭們的比拼越來越向純粹的 科技 戰靠攏。
美團稱霸出行江湖的夢,并不好做。
評論已關閉!